2017年6月20日,北京市司法局公證工作管理處副處長、公證協會秘書長任宇平,長安公證處副主任蔣篤恒,北京青年報資深政法記者劉曉玲作為特邀嘉賓,做客北京新聞廣播《警法在線》欄目,與主持人丹青一起圍繞長安公證遺囑中心相關問題,普及介紹遺囑公證法律知識,引導社會群眾尤其是老年朋友正確對待遺囑問題,勸導促進社會和諧家庭和睦,展示長安公證人勇于擔當、樂于奉獻、家國天下的公證情懷。
欄目名稱:北京新聞廣播《警法在線》直播訪談
主 持 人:丹青
嘉 賓:任宇平 蔣篤恒 劉曉玲
時 間:2017年6月20日
(主持人、嘉賓商討節目錄制)
主持人: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北京新聞廣播正在直播的警法在線,我是丹青。今天節目我們將重點關注遺囑公證的法律話題。北京市司法局日前舉辦了司法行政開放日活動,記者從活動現場了解到,為解決老年人在辦理遺囑公證的難題,北京市長安公證處成立了專門為保障老年人權益服務的長安公證遺囑中心。這個中心不僅是北京市第一家,也是全國第一個公證遺囑中心。
市司法局還向社會公布了十六項便民利民措施,其中有全市25家公證處免費為年滿70周歲的老人辦理遺囑公證這一項。據長安公證處統計,今年5月份長安公證遺囑中心辦理的160多件遺囑公證中,80歲以上老人占39%,70歲以上的老人占了90%以上。
下面,有請任宇平副處長,給我們介紹一下北京市司法局近期公布的16項便民利民措施情況。
任宇平:北京市司法局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更好地服務民生需求、方便群眾辦事、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一次性推出了16項完善首都公共法律服務便民利民舉措,幾乎涵蓋了司法局所有的行政職能。這16項舉措是:
1.開通網上申請辦理公證服務。在13家公證機構已開通網上申請辦理部分公證事項的基礎上,年底前全市25家公證機構全部開通網上申請辦理公證事項服務。
2.幫助調查核實公證證明材料。自6月10日起,對申請辦理住所地、死亡、學歷、學位四類公證事項,當事人確實無法提供證明材料的,由公證機構幫助當事人調查核實。
3.減免辦理公證費用。自6月10日起,對申請辦理遺囑公證時已年滿70周歲的,免收公證費用。低保人員、無固定生活來源的重度殘疾人辦理公證,以及申辦救濟金、低保、給付贍養費和撫養費等公證事項的,免收公證費用。
4.增加公證處辦證室,方便群眾辦理公證事項。繼在通州區設立公證處辦證室之后,年底前在海淀、昌平地區,再設立1至2家公證處辦證室,滿足當地群眾公證服務需求。
5.擴大法律援助范圍。
6.縮短法律援助審查期限。
7.實現全市16個區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蓋。
8.提供律師信息移動查詢服務。
9.建立市、區兩級律師協會市民投訴受理查處中心
10.全面完善村居法律顧問制度。
11.優化司法鑒定便民服務。
12.為全市司法考試考生提供全程化、網絡化、自主化、便利化服務。實
13.為疏解整治區域群眾提供“一站式”綜合法律服務。十14.提供訴前矛盾糾紛調解免費服務。
15.全面開通遠程親情視頻會見、視頻幫教系統。
16.開通“京司觀瀾”微信公眾號。
更多詳細的內容,大家也可以通過“京司觀瀾”了解到。
主持人:蔣主任,如果到長安公證遺囑中心辦理遺囑公證,一般需要什么程序?
蔣篤恒:長安公證遺囑中心是由北京市長安公證處設立的業務部門,我們現在主要采用網絡的方式受理,需要辦遺囑的人或者他的親屬先進行預約。預約方式:進入我們北京市長安公證處官網,頁面上有“遺囑公證申請”這個欄目,點擊進去,根據它的提示注冊、填寫相應資料。提交以后,我們的工作人員會跟申請人聯系,預約時間,遺囑申請人根據公證人員通知的時間到公證處辦理正式的受理、簽字手續。
(北京市長安公證處副主任、長安遺囑中心主任蔣篤恒)
目前中心對做遺囑要求的材料比較簡便。比如要求提供身份證、戶口本,以及相應的權屬證明就可以。程序上完全按照司法部和北京司法局便民利民方面的要求來做。在效率上,盡量讓當事人少跑腿。根據我們的統計數據,長安公證遺囑中心成立以來,80%以上的老人可以做到到公證處一次就把遺囑公證給辦完。
主持人:長安公證遺囑中心確實做到了便民利民,而且對70歲以上老人辦理遺囑公證全部免費。您能和廣大聽眾朋友說一下長安公證處的地址、電話和網址嗎?
蔣篤恒:好的。北京市長安公證處的地址是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北大街6號首創大廈,也就是東二環東四十條的東南角。咨詢電話是65543888轉8805,網址在百度上搜索北京市長安公證處,就會顯示我們的官網。
主持人:老人來辦理遺囑公證,有沒有會被拒絕受理的情況?
蔣篤恒:主要考察立遺囑人的頭腦是否清楚,有表達不清、記憶不清、陳述矛盾的情況,情節嚴重,公證人員就會拒絕受理。不是以立遺囑人的年齡來判斷的,我們碰到過很多老人家八九十歲了,但是頭腦很清楚,都可以很順利地辦理了公證。
主持人:辦理遺囑公證是否要開精神狀態證明?
蔣篤恒:因為遺囑公證的風險較大,前些年,很多公證處為了規避風險,對超過70歲的老人要求提供醫院開具的精神狀況證明,從去年開始,司法部要求簡化手續,便民利民,我們北京公證行業大部分都取消了這個要求,由公證員根據自己與當事人交流的情況,判斷他的行為能力。我們長安公證遺囑中心堅決貫徹落實司法部和北京市司法局的規定,不要求開這類證明。
主持人:請問劉記者,當時你采訪了北京市司法局舉辦的第七屆司法行政開放日活動以及長安遺囑服務中心,感受如何?
劉曉玲:司法行政開放日活動最近幾年每年都有,而且每年都會推出一些便民利民惠民措施,但就今年來說,感覺越來越實,就拿公證處的這四項措施來說,力度都很大,很符合社會群眾的實際需求。
(北京青年報資深政法記者劉曉玲)
還有一點要提醒廣大聽眾,全市25家公證處都可以辦遺囑公證,都可以免費為70歲以上老人辦理遺囑公證,前面提到的四項便民惠民措施也都會提供,這幾個方面全市都是一樣的。
任宇平:我們北京市有25家公證處,每個區至少會有1家公證處。
主持人:許多老人想自己立遺囑,自己寫遺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蔣篤恒:實踐中,自己手寫遺囑的情況很多,但是存在的問題也很多,就審判機關審理遺產案件統計的數字來看,將近50%的遺囑被認定為無效或部分無效。遺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形式合法。比如自書遺囑,要求親筆書寫全文,并注明年、月、日,署名;代書遺囑,要求有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的見證人來見證。
第二,必須頭腦清楚。咱們中國人忌諱說死,很多老人在病的快不成的時候想起訂立遺囑,老人一般都是在醫院里,叫來子女說我要寫遺囑,在這種情況下做公證就比較困難,嫌麻煩是一個原因,更主要的還是頭腦不清楚、表達不順暢的比例較大,常發生白跑一趟的情況。另外,有的老人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做了公證,萬一被法院判決無效,公證員要承擔責任。所以我們建議,立遺囑要提早一些,在自己頭腦還比較清楚的時候預先立下遺囑。
第三,遺囑處分的財產必須是自己有支配權的。婚姻法規定,婚姻期間取得的財產歸夫妻雙方共有,很多老人不知道這一點,看房產證上是自己的名字就理直氣壯地認為房子是自己100%的產權,這樣的思想下立遺囑會導致遺囑部分無效。
第四,遺囑要為無能力繼承人保留遺產份額。比如殘疾子女,胎兒和未成年人的份額必須要在遺囑中保留。這是法律明確規定的,所以如果家里有這種情況的,一定要為弱勢的后代考慮一下,在遺囑中交待一下。
第五,妥善保存。自書遺囑和代書遺囑的保存都是大問題,有可能丟了,或者個別子女藏起來不出示,都影響使用。公證遺囑比較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公證卷宗里保存有完整的資料,利害關系人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查詢。
蔣篤恒:主要是效力上的區別。公證遺囑有嚴格的程序,我們要審查立遺囑人的行為能力、身份資料、權屬證明、了解婚姻狀況,詳細告知、制作筆錄、監督簽字等。經過國家公證機關證明過的遺囑,它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比非公證遺囑更高,所以法律規定,當數份遺囑發生沖突時,公證遺囑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遺囑。
主持人:書面的遺囑,不簽字,只按手印有效嗎?
蔣篤恒:以前有簽字、按手印、蓋圖章等多種做法,問題也比較多。現在的司法實踐,圖章已經基本不用了,普遍要求簽字,對于不識字,或者行動不便比如老人手抖的厲害、半邊偏癱等,我們公證遺囑允許按手印,但要對無法簽字的原因記錄在案。對于自書遺囑和代書遺囑,在寫遺囑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是遺囑人、見證人親筆簽字,盡量不要按手印。
主持人:如何看待遺囑,我感覺還是觀念的問題。許多人對立遺囑有些忌諱,有的高凈值人群認為我還年輕,立遺囑離我很遠,有的老人認為,我身體還好,到時候再說。我們感覺長安公證遺囑中心的幾句話說的特別好:“公證不是臨終遺言,而是對人生規劃的延續”“傳遞溫情傳承財富,家人和睦人生無憾”。劉記者,就你從事政法采訪工作這么多年的經驗,老人對遺囑這種問題的避諱,這種傳統觀念,該如何來破解呢?
蔣篤恒:立遺囑有兩層目的,一是處理身后事,二是應對突發狀況。人有旦夕禍福,已經有很多年紀較輕的人開始立遺囑了,我們就碰到過不少,有的當事人說:我經常坐飛機出差,在飛機上有些異常狀況的時候,就強烈的感覺應該預先立一份遺囑;有的人是看到一些交通事故,感到人生無常,因此早立遺囑。對這些人的溝通交流,他們做完遺囑,感覺輕松了很多,萬一碰到什么事,可以坦然面對。
主持人:我們都希望看到逝者安息,家人和睦,但現實中為了遺產分割鬧上法庭,家人撕破臉面的有太多案例。這方面,任處長你有什么看法?
任宇平:我個人認為,遺囑就是把個人去世以后可能發生的矛盾糾紛,把它解決在生前。與其身后讓家人起紛爭,不如生前把這些事情解決好,這樣對子女家人也是一種負責。
其實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問題。如果有了遺囑,百年以后,子女家人在處理遺產問題時就非常簡單了。實踐中,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老人沒有把財產留給自己的子女,而是給了其他人。從而引發了一些矛盾。
劉曉玲:這種情況我認為會越來越多。我有一個朋友,他的老父親就是想要把房產留給照顧他20多年的保姆,算是作為一種回報。但是子女們卻想不通,覺得父親怎么能把房產給一個外人呢?我認為,我們都要轉變觀念,血緣關系和你繼承財產并不是必然的關系,老人的意愿最重要,他想給誰就給誰,他的財產他有處分權。子女們不能認為,我是你的兒女,就算沒有照顧你,那也得把遺產給我。我覺得就是理念的問題,事實上,子女未必缺這套房子,但是看到房子給了外人,心里總覺不舒服。
蔣篤恒:可以從兩方面看待這個問題:一是產權,或者叫所有權的含義,就是他有處分的權利,繼承法規定,遺產可以給法定繼承人,也可以給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因此,我們要尊重老人的權利。二是法律上也有一些限制,例如有配偶的,產權是共有的,不能隨意處置,另外,還有夫妻忠誠義務,公序良俗的民法原則,也對將遺產留給外人有一定的限制。共有并不是你一半我一半這么簡單,它是一個整體的法律概念。
任宇平:法治社會,應該有法治思維,法治的理念,我們剛才探討了很多,就是說老人應該把財產、房產給誰。我認為處分權在老人,子女應該尊重老人的處分權,尊重老人的權利和意愿。如果老人沒有遺囑,就按法定繼承,按照法律規定處分遺產。如果老人有遺囑,那就必須按照遺囑來執行,必須尊重老人的意愿。
主持人:蔣主任,你在業務辦理中,遇到過因為子女不孝順或者是其他原因,老人把房產留給子女以外的人嗎。
蔣篤恒:工作中,這樣的事例遇到很多,情況也很多。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孝順,或者是因為長期與子女不生活在一起;有的是因為由其他朋友、親戚的子女來照顧,作為回報的;有的是因為子女與父母的矛盾尖銳已經不可調和等。有的老人甚至到公證處咨詢,如何通過法律途徑,不讓自己的子女繼承自己的財產。
主持人:最近看到一個報導,一位老人,前幾年兒子兒媳車禍去世,老伴也去世,只剩下一條金毛狗陪伴老人,一伴就是9年。金毛用溫柔的陪伴與忠誠,安慰著老人。如今老人身體也越來越不好,便想把自己的房子處理了,打算去世后,把賣房子的錢給金毛養老,和捐贈給動物救助機構救助其他的狗狗。老人這樣的愿望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實現嗎?
蔣篤恒:國外這樣的案例很多,咱們國家還沒有成熟的配套措施,實踐中有很多問題,比如去世后賣房子就不好操作,只能把房子給某個人,這個人有了房屋的所有權才可以賣房。但是誰來管理和監督,沒有規定。可以委托律師或其他人來管理,但是權利和責任怎么分配,也很難界定。
主持人:老人如果把財產捐給某個福利機構,比如說動物救助機構等在民政局登記的機構組織,從法律上說可以嗎?
蔣篤恒:這在法律上是沒有問題的,可以捐贈。
主持人:有些老人有財產,沒有子女,也沒有行為能力,誰來替他們支配和管理財產。再過十年二十年,這樣的家庭可能會更多,這種情況下這些老人該怎么辦?
蔣篤恒:這樣的家庭越來越多了,有些老人想和遠房親戚、朋友呀簽訂一個合同類的東西,由對方負責自己最后的養老問題,然后把財產留給對方。這種情況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村很常見,尤其是五保戶、孤寡老人,就一個宅基地房子,就和自己的侄子或者遠一點的親戚簽一個遺贈撫養協議。現在在城市,會少一些,也不容易做得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了意定監護制度,新的民法總則規定了委托監護制度,老年人可以在自己頭腦清楚的時候,指定監護人,或者協議確定監護人,為將來病重、沒有行為能力的時候,解決監護人的問題。如果遺贈撫養協議和意定監護、委托監護相結合,就能解決照顧老人和管理財產的問題。已經有一些信托機構開始進行布局,有的養老機構也在做探索。
劉曉玲:現在意定監護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前幾天我接觸過一個教授,他就是把自己一個學生作為自己監護人,把財產交由這個學生來管理。
丹青:時間關系,這次警法在線節目就到這里,感謝大家的收聽,感謝三位嘉賓。
謝謝!